究竟GANs帶來什麼問題,有哪些最新研究趨勢可以解決? GANs是雙面刃 圖片來源:Karras, T., Aila, T., Laine, S., & Lehtinen, J. (2017). 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 for improved quality, stability, and variation. 圖一、PGGAN(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)所產生的偽造人臉影像(註2)。
台北市立天文館贈送,貼有專業濾紙的日食扇。台灣哪些地方可以觀測到日環食?哪些地方可以觀測到日偏食?怎麼看才不傷眼睛?哪裡買得到觀測道具? 《中央社》報導,中央氣象局說,21日下午2時44分4秒,由金門「初虧」開啟這次日食序幕,最後結束於下午5時26分43秒台東的日面「復圓」,台灣環食帶地區可見環食,其他地區則只可見日偏食
幾點可以開始觀測日環食/日偏食? 氣象局表示,環食帶將通過金門縣、澎湖縣、雲林縣、嘉義市縣、台南市、高雄市、南投縣、花蓮縣及台東縣10個縣市,由西而東,金門下午4時10分開始環食至台東成功約下午4時16分止,環食帶中心至邊緣地區各可見約58秒至1秒不等的環食景象。台北市立天文館贈送,貼有專業濾紙的日食扇。天文盛事日環食今(21)日下午登場,台灣本島下午2時48分起陸續進入日食可見範圍內。透過五金行販售的「電焊保護鏡」:《聯合報》報導,中央大學天文所專任助理張永欣表示,可至五金行購買「電焊保護鏡」,號數選擇12至14號,其中以14號最合適,最能保護眼睛。從氣象局有完整紀錄至今,台灣發生過3次日環食,分別是1955年12月14日、1958年4月19日,最近一次是2012年5月21日,台灣本島都可見,今年是第4次。
《蘋果日報》報導,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解說員虞景翔表示,不少民眾會將深色底片疊加、或用深色玻璃紙觀看,雖有減光效果,但紅外線、紫外線仍可能穿透傷眼。下次日環食時間要等到2215年6月28日。可是到了最後,廖瞇逐漸靠近滌,遵循著他的心靈思考他的需要,廖瞇終於明白:「那個『要變正常』、『要變回好』,好像是這個東西讓我變得更不好,更不正常。
小說創作《空橋上的少年》。我認為廖瞇之所以把弟弟置換為「滌」而不是「弟」,同時也是刻意取消了歸屬、長幼秩序。最開始,廖瞇面對滌的繭居、煩躁與對家人的行為,抱持著「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」、「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」,直到廖瞇讀了更多的卡爾・羅哲斯,反覆詢問宋文里的意見,把書寫計畫攤開,才逐漸展開了自己的追尋──何謂「有用」的定義,「我不認為人有權力去跟另一個人說你該如何活著,可是同時我又希望他可以正常,這樣媽媽爸爸都好過一點。要將自身家庭避而不談地、隱晦而近乎黑暗的一面揭示給眾人,寫作者不但要面對寫作倫理的道德難題,更要扣問內心,並且別忘了──書寫者本身是「主觀」的,與一般紀錄片的旁觀性質不同,作者必須不斷介入被書寫者的生活。
當廖瞇不把滌當成弟弟,而是另一獨立個體看待,事情開始出現了轉機,家庭的關係變化與祕密由書寫揭開,命運的另一條運作啟動了──因此《滌》不是毒親文學,事實上,《滌》更像是一位「陪伴者」的生活筆記。如何開始「成為一個人」:先探問何謂「正常」 她細心觀察出滌的規矩與厭惡。
然而儘管新作輩出,仍掩蓋不住廖瞇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(以下簡稱《滌》)的驚人光芒,單就華文創作的位置來看,《滌》更是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。」廖瞇其實無形中也實踐了卡爾・羅哲斯所謂「成為一個人」的歷程:要把自己打開,才有辦法打開他人。近期精神疾病/心靈治療書寫可謂大鳴大放,無論是深入報導《成為一個新人》。例如滌討厭「窗外飄來的」菸味。
也因此,廖瞇終於歸納出滌真正討厭的──不是外界的人事物,而是討厭自己「無法控制」的感覺。尤其滌認為打招呼是不必要的。家有繭居族:陪伴者的生活筆記 廖瞇稱呼自己年過三十的弟弟為「滌」。廖瞇喚他滌,是尊重,也是親暱。
她身體力行卡爾・羅哲斯歷程,理解自己的極限、無條件視他人為「有自我價值」的、體會到人總是在流變註2 (becoming)的過程。滌與瞇的日常,正是接住他人生命的可能 前面關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提問,我沒有實際的答案。
他想掌握生活的全部,近乎偏執,連自己犯了傻也不能原諒,滌自己也知道,他說:「我矯枉過正,我就全部都要在意。」 這類矛盾、難以坦承的心態,就是精神疾病陪伴者的日常糾結。
常人也能實踐心理治療嗎?廖瞇透過親身實踐與思索,重新告訴了社會可能性的存在。但看到廖瞇寫《滌》,我彷彿看見一絲希望升起,只因滌與廖瞇的日常,或許對精神疾病犯罪者是另一個平行時空──有人願意接住他生命的時空。暢銷書《雖然想死,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》 系列。」 旁人認為的沒關係,不等於滌的沒關係。討厭碰到別人碰過的物品──連電燈開關也不例外。透過語言、實際紀錄的實踐,廖瞇達成了解滌的基礎
當無形的寫作計畫成為變相的束縛與鞭策,廖瞇必須把自己打開,因此她跑去閱讀心理治療先驅卡爾・羅哲斯(Carl Ranson Rogers)的《成為一個人》 ,找翻譯此書的宋文里(文中稱之為「宋」)教授聊聊。沒有人想真正理解滌,只當滌是一個不正常的人。
此外,在心理結合層面,促使大眾理解陪伴者,也使陪伴者懂得如何理解親愛的家人、朋友,更是讓社會理解對話的艱難──接住他人、擁抱他人的生命的這段歷程,滌與廖瞇開始重新找回了生命連結的橋點,也使廖瞇自己的生命,有了改變與「重新建構」的可能。儘管《滌》同樣聚焦在家庭身上,寫出傳統文化中「不應為外人所知」的秘辛與傷疤,甚至是達到「書寫治療」的「效果」(這或許不是的目的)──但促成這本書的核心不是家庭/親情,而是一場又一場的實驗對話註1。
而滌是一名對於周遭聲響容易感冒、過度激動,無法忍受隨時要面對「日常中斷」的高敏感繭居族。也因此,廖瞇終於歸納出滌真正討厭的──不是外界的人事物,而是討厭自己「無法控制」的感覺。
透過語言、實際紀錄的實踐,廖瞇達成了解滌的基礎。《滌》一書源自「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」計畫的寫作,或許是廖瞇內在渴望改變的契機。而讓我們回到廖瞇在《滌》一書反覆提問自己的「正常」意義。討厭碰到別人碰過的物品──連電燈開關也不例外。
尤其滌認為打招呼是不必要的。要將自身家庭避而不談地、隱晦而近乎黑暗的一面揭示給眾人,寫作者不但要面對寫作倫理的道德難題,更要扣問內心,並且別忘了──書寫者本身是「主觀」的,與一般紀錄片的旁觀性質不同,作者必須不斷介入被書寫者的生活。
就連突然出現在房門口詢問「我可以進來嗎」也是不必要的(滌只會翻白眼)。」廖瞇其實無形中也實踐了卡爾・羅哲斯所謂「成為一個人」的歷程:要把自己打開,才有辦法打開他人。
然而儘管新作輩出,仍掩蓋不住廖瞇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(以下簡稱《滌》)的驚人光芒,單就華文創作的位置來看,《滌》更是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。她身體力行卡爾・羅哲斯歷程,理解自己的極限、無條件視他人為「有自我價值」的、體會到人總是在流變註2 (becoming)的過程。
當廖瞇不把滌當成弟弟,而是另一獨立個體看待,事情開始出現了轉機,家庭的關係變化與祕密由書寫揭開,命運的另一條運作啟動了──因此《滌》不是毒親文學,事實上,《滌》更像是一位「陪伴者」的生活筆記。廖瞇終於發現滌的世界運作規則──對滌而言,干擾既然存在,詢問也改變不了事實,就只是多此一舉。例如滌討厭「窗外飄來的」菸味。可是到了最後,廖瞇逐漸靠近滌,遵循著他的心靈思考他的需要,廖瞇終於明白:「那個『要變正常』、『要變回好』,好像是這個東西讓我變得更不好,更不正常。
」 這類矛盾、難以坦承的心態,就是精神疾病陪伴者的日常糾結。我認為廖瞇之所以把弟弟置換為「滌」而不是「弟」,同時也是刻意取消了歸屬、長幼秩序。
近期精神疾病/心靈治療書寫可謂大鳴大放,無論是深入報導《成為一個新人》。最開始,廖瞇面對滌的繭居、煩躁與對家人的行為,抱持著「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」、「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」,直到廖瞇讀了更多的卡爾・羅哲斯,反覆詢問宋文里的意見,把書寫計畫攤開,才逐漸展開了自己的追尋──何謂「有用」的定義,「我不認為人有權力去跟另一個人說你該如何活著,可是同時我又希望他可以正常,這樣媽媽爸爸都好過一點。
他也從不輕易外出,每天吃著母親買回來的便當。小說創作《空橋上的少年》。
本文由拔群出萃网发布,不代表拔群出萃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ulii8.scrbblr.org/q6udc/653.html